懷念趙天恩牧師

洪予健

趙天恩牧師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當猝然得知趙天恩牧師因淋巴癌不治,於二零零四年一月廿二日在加州離世的消息時,那種既震驚又悲傷的心情,現在想來仍有戚然之感。猶記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廿二日,趙牧師雖在化療中,仍然強撐病體,戴著假髮,到溫哥華來主持事工研討會。他樂觀開朗的性情一如既往,談吐也依舊風趣幽默,使我們都認為他應能戰勝病魔;沒想到僅僅兩個月,這位深受敬重的屬靈前輩已經安息主懷。悼念之餘,近一年來我也常想到 「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 (來十一4);我輩北美大陸中青代的傳道人,多數曾蒙趙牧師的關懷帶領,實在有責任將他的生命見證、他在福音事工方面的遠見、他對中國家庭教會成長所灌注的心血等等略抒一二。但願趙牧師在這時代中所發揮的作用能被發揚光大、繼承下去。

初識這熱切的靈魂

第一次見到趙牧師,是在九三、九四年之際。當時我還就讀於神學院,在卑詩大學中國學人查經班實習事奉。那天晚上,趙牧師笑容可掬地來到聚會中,坐在會眾席間,專注地聽我這個神學生帶領查經。查經過後照例是代禱時間,當晚有十來位慕道友舉手說出他們個人的需要。我請趙牧師帶領總禱,他答應了。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他並不是籠統地禱告一下,而是提名道姓,將那十來位慕道友的需要分毫不差地一一陳述出來,向神代求。趙牧師驚人的記憶力令人佩服,他平易近人的態度立刻拉近了他與會眾間的距離,而他在禱告中所自然流露出對中國學人靈魂熱切的關懷,也使得同工們感動不已。

事後我瞭解了一下趙牧師的事工,發現趙牧師早在七零年代,就已開始出版一份名為《中國與教會》的雙月刊。在一九七九年的專刊中,趙牧師先知般地指出:過去中國大陸一直是福音很不容易傳進去的地方,向中國知識份子傳福音更是難上加難,但神已經藉著改革開放,將一批知識菁英送到海外,以此打開中國的福音之門;趙牧師在文章中呼籲海外華人教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為主得人。我自己在八五年出國,到九一年才信主。等九四年讀到趙牧師寫的那篇文章時,海外學人歸主運動方興未艾,趙牧師十五六年前的遠見已成事實。那篇文章令我感到親切溫暖,體會到自己從蒙恩到蒙召實在不是偶然:當我還蒙昧無知的時候,海外大陸學人的福音事工卻早已在許多基督徒的異象、禱告與預備中;神奇妙的揀選與恩典的大能是藉著趙牧師他們,才臨到我們身上的。

與趙牧師接觸,感覺他似乎對有大陸背景的神學生與傳道人有一種特別的熱情與關懷。前幾年我去香港講道,路過台灣,很希望有機會拜訪中國福音會;沒想到電話打過去,趙牧師居然建議我住到他府上去,又說那段時間他與師母不在,所以可以把家中鑰匙交給我,一切隨我自便。後來我雖然沒有接受這一安排,但趙牧師的盛情,以及其後福音會同工殷勤的接待、導遊,讓我備覺溫馨。另外,趙牧師每有珍愛的書,往往不吝轉送出去,我手頭就有好幾本他親手所贈的書。有的是他自己寫的,更多是他認為對中國福音事工有用的。我雖只是福音工場的一介晚輩,展讀之際,還是感受到趙牧師殷切的期望就在書頁之間。

真誠謙卑,不計名位

趙牧師的謙卑也令我印象深刻。記得跨世紀大會在芝加哥召開那一次,最後有個特別節目,請老一輩的傳道人站在台上,由中青代傳道人向他們致意,感謝他們在主裡幾十年的事奉。當我發現趙牧師和我一樣坐在台下時,覺得相當訝異,因為以趙牧師事奉的年日與資歷,照說應該位在前輩傳道人之列才是,更不用說他比台上的唐崇榮牧師還年長兩歲。可是趙牧師卻甘之如飴地接受大會的安排,開開心心地向前輩傳道人致敬。趙牧師毫不居功的事奉態度,令我深為感動。

二零零三年底,中國福音大會又在芝加哥召開。會前我在溫哥華見到病中的趙牧師,他表示非常想去參加大會。我問他是不是講員之一,他說不是,我便忍不住建議: 「既然不是,您就不用去了吧。」 這是我的問題,我總覺得以趙牧師的聲望,如果沒有受邀為講員,從頭到尾坐在台下當會眾,這似乎在面子上有點掛不住。但趙牧師卻說: 「大會中有那麼多大陸背景的傳道人和神學生,我實在很想去探望探望他們。」 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我。一般人所在乎的名位問題,趙牧師完全不放在心上;他自己病重體弱,卻念茲在茲於福音事工以及這事工所結出的果子,根本不計較別人怎麼看他。對照趙牧師的坦蕩與真誠,我為自己先前的鄙狹覺得慚愧。

唐崇榮牧師曾提起,台灣的神學講座最早是趙牧師提議開辦、並力邀唐牧師擔任共同講員的;但兩屆以後,趙牧師看出唐牧師講道深入淺出、智慧與激情融於一爐,果效極佳,於是甘當綠葉,把時間都讓給唐牧師來擔任講員,自己則負責行政聯絡等配搭工作,並將唐牧師的講道出版成書。他們長期同心同工,神學講座辦到現在已經十九屆了,果效也藉著文字而遠及世界各地。趙牧師不求自己的榮耀,反而建立了美好的事工,這樣的風範實在值得我們效法。

堅定事奉,甘於吃苦

趙牧師不僅關懷海外的中國學人事工,他也灌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在中國家庭教會。趙牧師認為只有家庭教會才是中國教會的未來,為此他創立了中國福音會,更親自進出中國上百次,培訓出許多家庭教會的領袖。趙牧師這方面堅定的信念鼓舞了家庭教會許多的弟兄姊妹,也帶動了許多海外教會,在中國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中看準方向,堅定有力地支持遭受逼迫的家庭教會。家庭教會這麼多年來的成長與興旺,以及弟兄姊妹的情況漸漸廣為外界所知,這與趙牧師的事工都是息息相關的;比如王明道、以巴弗、林獻羔、袁相忱等傳道人的情況,許多都是因著中國福音會的先行報導,而後引起海外教會注意的。

趙牧師在中國所作的工很多,受的苦也不少;但他一方面為了保護家庭教會,另一方面也堅持事工不可流於淺薄,因此總是保持相當低的姿態,讓事工在隱密中進行,從不把受苦與吃苦當作資本來向外宣揚。舉例來說,趙牧師在中國的衣食住行很艱苦,可是回到北美開研討會時總是西裝筆挺,完全沒有火燎的氣味,說起那兒的生活也沒有催人淚下的悲情,更不會夸夸其談自我標榜;他的坦然自若甚至給人一個錯覺,以為他並沒有吃什麼苦。主耶穌談到禁食時,要我們 「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 (太六18),我想,主耶穌的教訓,趙牧師在事奉中是身體力行了。

中國福音會的事工不以家庭教會所受的苦作為標榜,他們所強調的乃是要秉持著純正的信仰,對事工的環境、文化和時代進行深入的研究。趙牧師認為既然福音要在中國撒種生根,傳福音的人便必須對中國這塊土地的特殊情況有足夠的認識。為此他下足了功夫,從1983年的 《中共對基督教的政策》 、1993年的《洞燭先機:中共宗教政策及三自會論評》 ,及 《靈火淬煉:中國大陸教會復興的秘訣》 到1997年出版的 《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史》 等書,都是趙牧師此一信念的成果。正因趙牧師有著來自中國大陸教會的第一手材料,加上那切中時弊的研究,他不免成了中國宗教主管部門及三自教會高層的重點批判對象,幾十年來飽受各種攻擊,甚至在海外被分化、孤立;但趙牧師在困難中仍然堅持立場,對中國教會的興起作出了很可貴的貢獻。

純正信仰為先導,歷史眼光以行事

我個人認為趙牧師最值得我們紀念的,除了他所堅持的信仰立場、事工遠見及受苦心志外,便是他對神學與教義的重視。改革宗神學院的訓練幫助趙牧師在考慮問題時能有很好的框架,他的事工總是朝向建立神學的高度、歷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廣度幾方面在努力。他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一個癥結:五四運動以後的非基運動,基督徒之所以無力回應,原因在於神學上的錯誤。自由派如趙紫宸、吳雷川等雖關懷文化、強調社會應用,但是信仰根基不正,等基督教受到攻擊,他們也就兵敗如山倒,被三自教會取而代之了;而那些只管敬虔度日的基要派信徒,由於向來迴避文化課題,衝擊一來,也就只能閉關自守而無力反攻(當然神有美意,教會因此保留下來了)。我們鑒往知來,一方面當然要重視靈命,但也要靠著扎實的、正統信仰的神學裝備,才能克敵致勝。因此趙牧師一生不遺餘力地建立神學院、培養神學生,同時開展教會研究與事工研討,並面對當代文化的挑戰。他確實是我們年輕一代傳道人的楷模。

趙牧師是當代中國教會從反智傳統走回來的一位先驅,而他事奉的方式是又實幹、又總結、又研討。他的工作不僅關懷到城市中的知識份子,更接觸到農村最廣大的草根群眾。當我讀到他為中國家庭教會所編印的 《教會工人培訓手冊》 時,實在非常佩服。這本書是用昂貴的荷蘭進口紙印成的,紙質薄而堅韌,既便於攜帶,又可以容納厚實的篇幅。這本手冊包含了培訓傳道人所需的基本材料,例如唐牧師的佈道神學、James Houston的靈修神學、改革宗的教義問答,以及愛德華茲的 《宗教情操真偽辨》 、司布真的講道等,都是很寶貴的選材,對中國家庭教會在正統神學的裝備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趙牧師的眼光與心血,從這本書的編纂可見一斑。此外,趙牧師幫中國家庭教會所草擬的信仰告白,是純正信仰的堅定表達。在我看來,這份信仰告白是非常寶貴、非常及時、也非常有遠見的,在當今中國家庭教會飽受異端橫行之苦的情況下,它既幫助了教會領袖堅守正統信仰,也為正統神學未來在中國教會成為主流作了奠基性的預備。

\趙牧師有牧者謙卑敬虔、熱愛靈魂、忠心事主的生命,也有行動家敢作敢為的魄力與甘於吃苦的心志,同時又有神學家的深思熟慮與高瞻遠矚。他秉持著福音意識、文化意識、民族意識、神學意識與歷史意識,作了很多先驅性的、開拓性的、讓賢性的、隱藏性的工。趙牧師多年的耕耘給了我們這麼一種典範:他以純正的信仰為先導,以歷史性的眼光作總結,將教會的宣教事工、神學的研究事工、文化方面的挑戰熔於一爐;尤其是他所提出的 「三化」 (即中國福音化、教會國度化、文化基督化),不僅是他所創立的中國福音會的宗旨,也應是中華大地凡屬主的教會所共同持守的異象。

趙牧師曾希望我隨他去中國看看那裡的家庭教會,我也一直盼望能有機會跟著趙牧師多看多學;但現在趙牧師已經息勞歸主了,令我等後輩痛惜遺憾。思念之餘,惟願我們深入地瞭解前輩如彩雲般的見證,整理繼承他們所留下的豐厚屬靈遺產,讓我們這一輩基督徒也都有膽有識,在聖靈引導下沿著先賢的路繼續前行,為主打美好的仗。

回堂刊總目錄    回首頁     回第 14 期目錄